查看原文
其他

《童年》导读

李祖文 我是李祖文 2024-01-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内容简介】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姆维奇·别什可夫,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童年》是他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是《在人间》和《我的大学》。《童年》以自传体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三岁的他丧父以后,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十一岁母亲去世,外祖父破产,只有走向“人间”,独立谋生。这段童年生活,让阿廖沙饱尝社会冷暖,体味到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爱与恨、苦与乐,深刻描绘了沙俄时期普通小市民生活的场景,也让读者深深的与阿廖沙一起感同身受那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生发出发自内心的同情与关爱。



《童年》描绘了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的生活图景,展现了在那个年代处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现实生活。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既写出他们不幸生活,也透露出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高尔基众多作品中极具分量的一部作品。


【特色导览】


1.不变的场景演绎一场场大戏

    

书的一开始,是这样叙述的:“在一个晦暗而又狭窄的小屋里”,阿廖沙亲眼目睹父亲的去世。继而随母亲寄住到外祖父家:“外祖父的房子里,到处充满着极为紧张的气氛”。外祖父家分家后,“外祖父在田野大街买了一座挺招人喜欢的房子……外祖父只留了顶层的一个大房间用来给自己住和接待客人,外婆则带着我住在小阁楼上”。因为某种原因,“外祖父出人意料地把房子卖给了酒馆老板,在缆绳街上另买了一座” ……阿廖沙随着外祖父还住了不少的地方,居住的房子虽然在变,但每一次发生的事情地点其实都是在“房子里”。阿廖沙挨打、挨骂,不同的人之间交谈、纠纷,家里的人的吵架以及决定事情等等情节都发生在室内。可以说这是一幕幕“室内舞台剧”。为什么如此呢?为什么如此多的场景都在室内呢?或许是因为俄罗斯的气候恶劣,也或许是因为阿廖沙还小,记忆中的场景大概都是在家里或者离家不远的地方。


2.不变的主角们与时常变换的“观众”


这本书涌现了众多人物,有名字的、没有名字的,有些甚至都只是一个外号,比如“好事儿”。作者几乎将小时候记忆中的人物都写了进去,实在不知道该放在哪里的人物,他都将其放在了外婆每天举行的聚会上。不管住的地方如何换,发生的事情如何变化,也不管阿廖沙碰到什么样的人,心情如何变化,这本书的主角们只有这样的人:“我”(阿廖沙)、外婆、外祖父。外婆的善良、仁爱、慈祥与善解人意给“我”始终带来灰暗岁月的一抹难得的阳光,但“我”也很难理解外婆对于任何事情都顺从忍耐。外祖父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典型的俄罗斯旧式强势男人形象让“我”难以忍受,甚至讨厌,但也深深珍惜外祖父对“我”的温情关怀与怜爱。周围的“观众”则时不时穿插到“我”的不同年龄阶段,在“我”需要保护时写了了小茨冈,在我需要精神力量时,写了“好事儿”等等。


3.小时候的“我”与现在的“我”


《童年》是一部自传体回忆小说,作者高尔基将自己的回忆通过阿廖沙的视角叙述出来,详细叙述自己丧父后寄居在外祖父家的生活。那个时间,是“我”(阿廖沙)3岁到10岁的童年时期,即便是记忆力超群的人也不会将每件事情记得清清楚楚。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会发现文章中有两个“我”的出现:几岁的“我”和成年的“我”。每当几岁的“我”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个成年的“我”做一个评价。


4.是苦难的控诉还是温馨的怀念?


《童年》这本书是叙述作家高尔基小时候的那段生活的,那段生活是充满苦难的,也是充斥着很多痛苦的回忆的。我们可以看见书中的阿廖沙时常挨打、挨骂,甚至被打得几天都起不了床,这对于“我”来说,一定不是美好的记忆。但我们又可以通过作家的叙述,似乎“我”没有挨过饿、挨过冻,住的房子还是有着不错的条件,相比周围的孩子来说,并不是槽糕到极点。外祖父的严厉与惩罚,似乎有时候也是过于严格和方法简单粗暴而已。“我”还可以在外婆的护佑下得到成长,也与外祖父有着很多温情的时光。如果我们再去读《在人间》《我的大学》,或许这段童年时光怀念的成分可能要多一些的。


【阅读小妙招】


1.让自己成为“我”读下去

    

《童年》描述的是离我们年代久远的沙皇俄国时代的一些社会生活,加上场景的单一,人物名字的陌生(甚至一个人有几个不同的称呼),更多的是讲述自己等等原因,都会带来我们阅读时的困难与障碍。如果我们试着把自己当做书中的“我”去读,去感受,或许就能读下去。如果碰到难懂、难以记住的名字,不妨做个标记,甚至暂时忽略,先读下去。


2.感受人物的不同观点


《童年》里很多事情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体现出来的,甚至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是通过对话来体现。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对话往往体现了不同的人物对待事情的观点。通过这些对话,我们往往能够体会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这样的对话我们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甚至需要我们多读几遍。


3.分清两个不同的“我”


自传体小说往往会呈现一种“回忆”的阅读感觉,《童年》就是这样。回忆类的作品往往会出现两个完全不同的“我”。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试试找找两个不同的“我”是如何混杂在一起,是如何隔着时空对话的。如果我们找到了,读的时候会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童年》阅读单设计

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  李祖文


【阅读前】

孩子,你即将开始一场特别的阅读之旅,这场“旅行”,有着太多的新奇的东西,也许有着太多障碍。不过,“旅程”怎能没有挑战性呢?试试从现在开始吧!


一、对于“童年”,你想到的是哪些?

二、对于“高尔基”这个名字,你知道哪些呢?


三、对于一本外国文学作品,你打算怎么去读?

【阅读中】

孩子,你已经开始了这趟“旅程”了吧,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路风景吧!


一、这本书中出现了很多跟我们中国人完全不同的名字,试试写写。再想想这些名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这本书中的生活场景跟我们的生活也似乎迥然不同,你有发现有哪些与我们生活不同的地方,试着将它们列出来:

三、这本书中的情节与我们生活有很多距离,可以将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列举在下面,适当的时候向同学、老师请教一下:

【阅读后】

这本书相信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的读完了,想想这个读的过程,你有什么样的印象?


一、有人说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你认为这样的说法对吗?

二、每本书都有主角和配角,你觉得这本书的主角是谁?为什么?

三、如果让你写几句话给书中的人物,你想选择谁?说些什么呢?

往期精热文

孩子,可能忘记教你这些了……

“他们”说童书

重新定义“童心”

关于童诗的一些散思

孩子,我们一起来给漫画正名

是“教方法”还是“教策略”?——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阅读故事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寒冰


喜欢我,就点个在看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